2025年是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四川90周年。为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进一步激发青年大学生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的昂扬斗志与精神力量,同时将长征精神传播给考棚社区的儿童,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7月15日至7月18日,建环学院弘扬长征精神·青春接力向未来“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继续在邛崃市临邛街道考棚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竹编万里江山图——把长征路“编”进指尖
7月15日,“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以制作长征精神竹编画为主题开展活动。志愿者们引导小朋友们结合第一次主题活动讲的长征故事完成竹编创作。用白色与蓝色交叉,象征翻雪山时的艰难与理想;用绿色与土黄交织,象征过草地时的团结与乐观;用红色竹篾编出五角星,象征信仰与方向。

有小朋友说:“以前觉得长征离我很远,现在用竹编‘摸到’长征精神”。此次活动把“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长征精神转化为“经纬交织、环环相扣”的竹编动作,让抽象精神变成肌肉记忆。
人偶千秋红军魂——把长征路“装”进掌心
7月16日,“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以制作红军人偶为主题开展活动。志愿者们为社区小朋友们带来爱国人偶制作材料,指导孩子们认真拼接。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红军人偶逐渐成型。小朋友们向志愿者高兴地展示自己制作的红军人偶,并表示会把红军人偶带回家向爸爸妈妈展示,给他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

本次活动让社区儿童在拼接、塑形红军人偶的过程中,把“坚定理想、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从口号变成触手可及的实体记忆。
印千秋红军印——把长征足迹“印”进心坎
7月17日,学院“三下乡”团队以“我心向党”为主题,精心开展了爱国拓印实践活动。志愿者们用预先准备好的特制模板,耐心指导社区儿童动手拓印。当一幅幅金光闪闪、主题鲜明的爱国作品在孩子们手中诞生,自豪的笑容洋溢在每一张纯真的脸庞上。
拓印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和孩子们共同参与到美化社区环境的劳动中,分工协作完成整理桌椅、清扫地面、归置作品等任务。大家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创造整洁、创造美的直接成就感; 把“服务—被服务”的单向关系变成“共同行动”的双向陪伴,拉近志愿者与儿童的情感距离。

艾草锤响长征魂——把红色精神“敲”进血脉
7月18日,“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以制作“童心向党”艾草锤为主题开展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们分组协作,通过视频演示和手把手教学,耐心指导孩子们制作艾草养生锤。孩子们在揉艾草、缠棉布的动手过程中,学习了传统手工艺,体会到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此次活动让社区儿童在“缝、缠、敲”的动作里体会“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信念。同时将传统草本养生技艺与红色文化 IP 结合,实现非遗活化与红色文创的双赢。




建环学院领导深入考棚社区 指导“三下乡”实践
7月17日上午,建环学院党总支书记鲜金宏率队,携组织员甘艳丽、专职辅导员贺雪宁以及“三下乡”指导老师游媛、周笑敏、季俊玲一行,赴考棚社区亲切看望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学生团队。
鲜金宏与志愿者们亲切交流,叮嘱同学们注意安全,鼓励大家在社会实践中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长才干。他细致询问了指导老师关于同学们在“三下乡”期间的住宿安排与生活保障情况。

本次建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将长征精神把从宏大叙事落到可触可感的物件创作中。这些可带走的艾草锤、竹编图、红军小人与拓印足迹,将跟随他们回到各自家庭、学校、班级,成为继续讲述长征故事的“火种”,把长征精神敲进血脉、编进日常、装进口袋、印进心田。学院领导的关怀与指导化作师生脚下更坚定的步伐,激励我们把长征精神写进社区,也写进青春答卷。未来,建环学院将继续创新形式,推动红色教育走深走实,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撰稿:成溢菲 吴鸿亮
一审一校:季俊玲
二审二校:游 媛
三审三校:鲜金宏